常说史家应透过表象去看本质,应有不同的眼睛。这话说来容易,做到却难线性网络。历史无限丰富,谁都能从中拿捏材料,按自己的逻辑梳理出一条因果脉络来中心局,只要夸张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材料,忽视对自己观点不利的材料,则人人都可能被自己创造出来的“结论”所诱惑。至于是否符合事实,是否有利于将来,那就没人管了。
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,各社推出许多历史作品,可遗憾的是,真具史家之眼的不多。倒是刚进入2016年眼图,却涌现出两本抗战史的好书,易读且深刻,一是美国学者入江昭的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),另一是美国作家布拉德利的《1905帝国巡游》(北京联合出版公司)。
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》视角独特,作者追问:“9·18事变”原是区域冲突,为何转化成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?1931年前,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尚游刃有余,可“二战”时,日本竟比德国还孤立,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?入江昭认为,当时日本外交战略由两方面构成,一是积极向亚洲大陆扩张,一是与欧美维持和谐。两大战略间本有矛盾,如操作者明智凯时官方app,尚能维系暂时平衡,可到1931年发光强度,日本政治内部各派系矛盾激化,为平衡各派怒火,只好反复调整外交政策,政策稳定性被彻底破坏,最终一步步错失机会,将自己逼入孤家寡人的死胡同。外交是内政的延伸,内部制度有问题,迟早会反映到外交上,而外交失败,又会加剧内政危机。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将决策理性消磨殆尽,持国者只好寄望于赌博,这焉能不败?
《1905帝国巡游》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:日本军国主义是怎样成势的?布拉德利发现,其背后还藏着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·罗斯福的推手。罗斯福本是纨绔子弟,靠家族财力支持踏入政坛,初期因身体孱弱、声音幼稚被讥为“娘娘腔”,所以他刻意把自己装扮成粗鲁武夫,动辄钻进摄影棚中冒充猎狮人,经常发布种族主义言论,以表演强悍。罗斯福积极为美国人争取“生存空间”,推动对外扩张,可国会不授权,他不能对外宣战,只好扶持他眼中的“准雅利安人”日本,以对抗“苏联威胁”,为此竟同意日本吞并朝鲜。罗斯福将日本扶为美国在亚洲的打手,可搞笑的是,“准雅利安人”却把枪口对准了“雅利安人”,而率领美国被迫应战的,恰好是罗斯福的堂侄富兰克林·罗斯福。养狼却被狼咬,这样的悲剧真的不会重演吗?事实证明,失去最起码的道义基础,所谓大战略不过是个把自己陷进去的坑。